当前位置: 首页 > 旅院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人民日报》:学习与解读“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2-01-31    人气:

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旅游消费需求将从低层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转变,由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与休闲度假转变。大众旅游出行和消费偏好发生深刻变化,线上线下旅游产品和服务加速融合。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发展成果要为百姓共享,旅游业要充分发挥为民、富民、利民、乐民的积极作用,成为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幸福产业。

“人民”这个高频词汇,贯穿了《通知》的主线。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基点,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十四五期间的根本目的。旅游作为“幸福产业之一”,是一种社会公共需求,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着力点。

一、新时代旅游的本质与价值: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关于旅游的本质问题争论已久。纵观旅游发展历史,旅游业起源于人的旅游需求,在百年以前,旅游现象或活动的发生为社会少数人群所主导。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学习和成长方式。人是旅游的主体,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自然是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旅游的本质就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受益。

《通知》中明确,旅游成为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的刚性需求。根据“需要层次论”,现阶段的旅游能在不同程度地满足人民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致辞指出: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是增强人们亲近感的最好方式,人们还通过旅游促进身心放松,促进不同地域、民族和国家间相互认识、交流与尊重。“十三五”期间,中国年人均出游超过4次。人民群众通过旅游饱览祖国秀美山河、感受灿烂文化魅力,有力提升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旅游对民族文化、区域在地文化深度挖掘、多元传播,增强了国民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中国的人均GDP连续两年(2019-2020年)超1万美元,大致相当于世界各国人均GDP平均水平的90%。自2013年起至疫情爆发前夕,中国已连续在全球各个国家中旅游总收入排名第二。从这两组数据来看,中国已经成为旅游大国。从旅游大国走向旅游强国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旅游为民、旅游带动;要以人民为中心,更好满足大众特色化、多层次旅游需求,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二、幸福产业的核心与要义:平衡旅游业的供给侧与需求侧

《通知》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严峻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旅游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距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还有一定差距,旅游需求尚未充分释放,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依然较重。

“十四五”时期,人民对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旅游产业链上的自身产品力、各环节协作能力等都与人民所期待的有所差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将对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出新要求,推动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的持续升级才能助力旅游业成为真正利民、惠民的幸福产业。

第一,集中力量突破旅游供给矛盾最集中和需求最旺盛的板块。新冠疫情常态化下,旅游需求、发展方式、产品体系,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当前应当集中力量解决旅游供给矛盾最集中和需求最旺盛的板块。一方面,改善供需数量和质量方面的主要矛盾。将观光旅游的低层次供需转移到休闲和体验旅游的高层次供需上来。根据《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20)》,我国国民休闲水平仍处于较低位置,平均每日休闲时间3-5小时,休闲空间越来越远, 2-3公里是主要休闲半径。旅游已经从“观光阶段”过渡到“休闲和体验阶段”,行业需要把根基扎入人民生活,更多开发休闲类、体验类旅游产品,以满足大众最实在最普遍的旅游需求。《通知》中提出营造“美好生活度假休闲工程”,是旅游业普惠工程的代表,它将充分扩大人民生活中的休闲范围,极大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另一方面,解决供需时空上的主要矛盾。增加高峰时期弹性旅游供给、向旅游高需求人群倾斜供给,比如完善节假日制度,推动各地区制定落实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更好发展夜间旅游、假期旅游、亲子旅游、老年人旅游,中西部人群出游,上班群体休假游等。

第二,全面刺激弹性需求部分,共建共享可持续旅游业生态。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业有了丰满的羽翼,在更深层融合的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要充分考虑人民内在的精神需求,在文旅产业链条上注入更多活力和推力,全面刺激弹性需求推力。一方面,加快旅游业的自身转型,适应不断产生的新需求。在内容生产、衍生品创造、IP活化等方面不断升级;加快旅游产业各个环节的智慧化建设。另一方面,放眼前瞻性领域,将科技运用与旅游业充分结合,比如机器人替代、智慧物联、太空旅游等,提前布局旅游,“十四五”期间旅游新发展。

第三,平衡旅游供给侧和需求侧,满足人民群众对旅游的美好愿望。一方面,自主提高旅游相关企业的服务效能,加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力度,实现旅游需求的持续性满足。积极支持旅游企业转型升级,提升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培育一批大型旅游集团和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企业,推进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以高品质产品、高质量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旅游的美好愿望。

另一方面,针对旅游消费行为发生的变化,通过良性的供给链与需求端进行深度磨合。依托科技平台、OTA等改善线上旅游体验,加强移动出行、智慧服务等迎合数字化消费习惯,不断推出符合新时代下不同人群需求的业务模式。

三、幸福产业实现的方式与路径:完善供给体系提升服务质量

第一,优化产业结构,持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首先,优化产业结构,未来,旅游业应将触角伸及到众多领域,加强与各行各业的联通;不断优化旅游供给体系,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通过发挥旅游产业优势、增强产业经济辐射效益,向我国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旅游经济和社会红利。

其次,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坚持精益求精,把提供优质产品放在首要位置,提高供给能力水平,着力打造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旅游精品,提升中国旅游品牌形象。坚持标准化和个性化相统一,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创新旅游产品体系,针对不同群体需求,推出更多定制化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开发体验性、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

第二,推动“旅游+”和“+旅游”,内生外延,实现融合发展。激发旅游业的内生力。《通知》指出:激发各类旅游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旅游+”和“+旅游”,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今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和多方面等特点,旅游动机性更多元、形态更分散、类型更多样、质量更高端、变化更迅速。一方面,社会需要在改变,行业则不断生变出多种形态。旅游与科技、教育、交通、体育、工业、农业、林草、卫生健康、中医药等领域相加相融、交叉联动、协同发展,形成了康养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冰雪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满足了人民群众“求新、求知、求乐”的目的。

扩大旅游业的外溢效应。通过旅游活动,可以促进了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带动了中西部贫困地区和东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了直接和间接就业率;旅游业为其他领域的发展带来新思路、新方法,如服务体系的完善为其他服务业提供表率作用;出入境旅游的发展带动全球民众间交往的深入等。这些外溢功能带来了诸多便利和更多可能,为旅游业成为幸福产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优化消费环境,改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质量。首先,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通知》指出:深入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建立健全旅游市场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服务监测机制。宏观上推进国内不同级别的旅游经济运行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完善,形成云旅游监测大数据系统;微观上对旅游市场的产品与服务进行上下游监督,通过app、网站等云数据,使旅游市场全方位接受人民的监督,实现真正的公平、安全。

其次,改善服务设施。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完善覆盖城乡、全民共享、实用便捷、富有特色的旅游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巩固旅游厕所革命成果。充分考虑特殊群体需求,健全无障碍旅游公共服务标准规范,加强老年人、残疾人等便利化旅游设施建设和改造,推动将无障碍旅游内容纳入相关无障碍公共服务政策。

最后,提升服务质量。知识和技能是旅游业服务质量的基本保障。切实加强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探索构建导游服务综合评价体系,加大优秀人才的激励机制。加大旅游业领军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和新技术、新业态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一支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作者简介:王昆欣,世界旅游联盟副秘书长,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金晓颖,世界旅游联盟杭州联络处项目官员,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博士生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0484817508830127167&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share_to=wx_feed&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10484817508830127167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