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5月18日的世界博物馆日和5月19日的中国旅游日,5月16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自然工作室学生张宁和楚一帆、唐鸿艳带着志愿者马甲和手工黏土材料,一大早就从学校出发前往位于杭州市中心的浙江自然博物院。此时,他们的指导老师、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授、世界自然基金会环境教育讲师常冬冬已经穿好志愿者马甲,刚刚跨出家门。师生团队将在博物院集合,共同为前来参观的亲子家庭带来一堂生动的公益课程——“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是由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自然工作室的老师设计的生态类公益课程,自2019年起便在浙江自然博物院上线,至今已逾三年。每隔一周的周日,由工作室师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都会到博物院开课,风雨无阻。三年来,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课程却从未间断。
今天是周末,博物院分外热闹些,不少幼儿园及家长趁着这个特别的日子带领孩子们来此参观体验。常冬冬与学生志愿者一进到馆里便开始忙碌起来:布置教室,现场招募家庭和小朋友,并引导他们有序就坐。随后,“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之“走近我们的国宝-熊猫”正式开课。游戏热身、引入主题和构建知识、知识问答、游戏互动、参观标本、手工制作黏土熊猫,一个小时课程下来,家长与小朋友们学中玩、玩中学,不亦乐乎。当孩子们看到长大后体格壮硕的熊猫宝宝出生时才一个包子大的时候,一片惊呼;当听说人类活动对熊猫生长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栖息地的破碎化使得熊猫无处安家时,小朋友们非常担心。课程最后请家长和小朋友们一起思考:我们能为熊猫做什么,小朋友们长大后会为熊猫做什么。带着这些思考,以及课程上自己亲手制作的黏土熊猫,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本次课程的指导老师常冬冬说,开展生态类公益课的目的,是期待在小朋友的心里埋下一颗爱动物爱自然的种子,希望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成长中,让喜欢自然、热爱生态的小树在心里慢慢长大,并通过他们的行动影响到更多人。
浙江自然博物院科普服务部主任徐昳昀对记者说,“我的野生动物朋友”是博物院志愿服务团队里具有水准的自然课程,更难得是师生共同参与且常态化、公益化的推进。课程很受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许多家庭参加过一次课程后会特意安排时间再来预约后续课程。
自然工作室的指导老师、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边喜英表示,“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课程区别于博物馆游览的观光型1.0版本和讲解型2.0版本,属于3.0版本的体验式游览。通过建构主义设计课程,注重学习者的体验,融入个体记忆和切身感受,从而促进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的生成。同时,结合高校思政教育的大背景,让旅游专业的大学生参与环境教育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把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促使其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宣传者、传播者,同时这些志愿服务经验对同学们毕业后从事研学旅行相关工作也非常有帮助。“接下来我们想开发浙江的特有动物课程,比如中华凤头燕鸥、金钱豹等,相信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会越来越多”,边喜英说。
据悉,三年来,参与过“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已有近百人,很多同学在毕业以后也经常回来继续参与志愿服务。到目前为止,参加过本课程的家长和小朋友逾千人,这些家庭和孩子们就像爱的使者,把一颗颗爱的火苗带到更广大的世界,相信热爱野生动物的朋友会越来越多,我们的大自然也会越来越被珍视。(通讯员 袁佩芬)
原文链接:http://zj.sina.com.cn/edu/2021-05-17/detail-ikmxzfmm28860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