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旅院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江南游报》:出入境旅游,中西文化的共存

发布时间:2021-04-08    人气:

文旅观察·专家评

出入境旅游,中西文化的共存

后疫情期间,一名金牌导游的自述(2)

◎ 张 杰(高级导游员、金牌导游)

所有的旅游从业者,都期待着2021年的春天。但是现实并不像春天的景致,到处莺歌燕舞,欣欣向荣。除了国内旅游之外,旅游业当中的另外两大板块: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依然处于寒冬当中。作为在出入境旅游行业从业多年的一名导游,心中依然感受着那种彻骨的寒意。我时不时地问自己:还能回到从前吗?什么时候才能回归正常?

生活不能没有诗和远方,旅游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作为东方文化与风韵的杰出代表,中国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且无可替代的。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对于未来失去信心与期待。

我是一名英语导游,英语不仅是我们的工作用语,也是我们行走世界的“通行证”和为客人提供服务的基本能力。在不断进行语言学习的同时,广泛阅读拓宽视野,也是强化内功的重要途径。相当多的国际导游都有很好的讲解基本功,但在长期的工作中,我们总会发现有时候讲得口若悬河,可是客人的表情却是一脸茫然。是导游词写错了吗?好像也不是。我想这或许是源自中西文化的差异。客人来自不同的国家,受的教育背景,生活的环境与经历和我们差别较大,因此在讲解的时候要考虑客人的视角,以客人能懂的方式介绍。比如,入境的英文团经常要去参观梅家坞茶村。一路的茂林修竹,茶园风光美不胜收,客人也常常被打动。这时候我们通常会强调梅家坞独特的小环境造就了品质一流的龙井茶。这样的介绍没问题,但是效果却一般。后来我尝试着补充:梅家坞的绿茶就像美国纳帕谷地(Napa Valley)出产的葡萄酒。这么一说,来自美加的客人马上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因为在当地,纳帕谷地出产的葡萄酒,就是因为独特的小环境而品质卓越,价格也比普通的酒要高许多。当然,如果是澳洲的客人,就不一定都知道纳帕。他们熟悉的是巴罗莎谷地(Barossa Valley)的红酒,情况也是一样。而且,不同国家的客人用不同的方式“点题”,他们的心里感受与接受度就更好。

法国是中国公民出境游的一个重要目的地。赴法国旅游的团队都会去凡尔赛宫。凡尔赛宫可以说是欧洲各家皇宫中的经典,老大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去了凡尔赛就必然要介绍路易十四,凡尔赛宫主要就是他建的。在欧洲与法国历史上,这位国王也是赫赫有名。而凡尔赛宫则处处打上了这位“太阳王”的烙印,从金色栅栏门外的青铜大雕像,到室内那幅著名的身披大氅,脚蹬芭蕾舞高跟鞋的油画。

中国游客很喜欢听历史方面的话题。在介绍路易十四时,只要加上了中国背景,效果就会好很多。路易十四生活的年代与清朝的康熙大帝差不多,都是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前期。两个人的经历也惊人的类似:幼年继位,权臣掌权,成年后乾纲独断,励精图治,文治武功,四海臣服。不仅扩大了国土疆域,国际地位也得到了空前提升。他们不仅都是政治强人,执政时间都很长,同时还都热爱艺术,甚至对彼此的文化都十分欣赏,彼时法王以中国的瓷器为主题装饰了凡尔赛的特列安农宫,清帝在庭内组建了西洋乐队,学习西方的天文、数学、历法。两人甚至有着书信往来……中国游客对康熙大帝是非常熟悉的,以康熙帝为对照介绍路易十四,再加上丰富的细节,以法王为主,康熙帝辅之,这样的介绍就避免了单纯讲历史的枯燥,游客是一定喜欢的。

作为一名外语导游,我们要关心的不仅仅是能不能讲,而是讲了客人能不能懂,不但入耳还要入心。无论是入境还是出境游,我们都要对游客的基础背景有充分认知,要对中外不同的文化与生活环境有尽可能多的了解,不能满足于一般的“能带团”,还要多下功夫,这样才能真正讲好杭州故事、中国故事,世界故事。

专家评

◎ 徐 辉(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副教授)

文章的作者是一名资深的高级导游员,杭州市金牌导游,从业三十余年,始终工作在旅游接待第一线。他运用导游讲解中的类比说明法,仔细揣摩中西文化的差异,强化内功,我们必须为他点赞。我们这一代导游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旅游业停摆。一次是94年的“千岛湖事件”,另一次是03年的“非典”,这两次的停摆很快都得以恢复,而这一次,却不同寻常。

往往,危机过后的政治形势、经济格局及业态发展都会有所变化,旅游业亦是如此。所以,我们该庆幸,虽然几经波折,但大浪淘沙后的行业,定会愈发壮硕。

原文链接:http://jnyb.zjol.com.cn/html/2021-04/08/content_3922639.htm?div=-1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