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哲斓(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 中国画系)
宋代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期,宋韵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杭州作为是南宋行都,成为南宋时期宋韵文化的重镇和核心地域。
宋朝推崇“重文轻武”政治政策,虽说这一政策最终导致了军事力量薄弱的局面,但也正是基于此,南宋的艺术事业尤其是南宋绘画艺术的发展拥有了良好的发展氛围。《画继》有载:“始建五岳观,大集天下名手,应诏者数百人,咸使图之,多不称旨。自此以后,益兴画学,如进士科下题取士,复立博士,考其艺能。”开放开明的政治局面,为文化思想的自由和兼容并包提供了条件。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诞生了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这样各具特色的画家,他们被合称为“南宋四家”。南宋画家弃置北宋(京城汴梁)时高山激流式的构图手法,转而着力以绘制典型江南山水为主的小品画。“小品”较之“大作”,如一首小诗,不求深沉、严肃,但求清新、活泼,它注重的,是审美的追求和某种意境情思的抒发。
“简”。中国画重神韵,为了表达神韵,南宋山水画家采取“截景”式构图,描绘对象小且少,比如马远《水图之八(湖光潋滟)》中,流利的线条具有轻重缓急的变化,勾勒出了西湖波光粼粼的水面,远处的浪尖渐渐虚化、时隐时现,仅仅几条波纹,但却不难看出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宁静平稳,有种兼收并蓄的雍容大度,画家通过对局部真实的简单特写映射出大自然中实景的旷远意境、神韵和气势,这种将描绘对象简单化的绘画创作形式是中国画的内在因素。
“情”。“情景交融”是绘画的精神气韵,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谢赫六法中也将“气韵生动”摆在第一位。中国画的意境源于生活,是画家对生活的有机提炼,是画家通过对生活意象的主观营造再以笔墨的形式加以再现。南宋小品山水画章法简洁,用笔苍劲,色彩雅致,整体体现出山水画境与画家寄情于画面情思的完美结合。王国维曾说:“境界有大小,不以势而分优劣。”一个时代自有一个时代的特色,南宋小品画格调高雅是离不开南宋四家的,南宋四家之一的夏圭在其作品《松溪泛月图》中,通过简单的勾勒和晕染,只用三种物象通过描绘大片空白突出云雾环绕灰暗的月亮,让迎接画中人的松树、倚岸归来的小舟、舟上畅谈的人三者相结合,让观者不禁联想到夜归人返乡时激动的情景,这样对山水林石、飞禽走兽的人性化塑造,加上画家本人的情感,从而将画面达到了“山人合一”、“人画合一”的高深境界。这不仅让我想起了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的构景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趣”。随心任性,笔精墨妙,“画到生时是熟时”“诗意结合”皆为南宋小品山水画趣味的表现,随心任性。每一个画家对待绘画并不完全是一种模式,艺术家们的心性和艺术语言都有不同。有的隐含晦涩,有的激情豪放,有的高雅儒风,因此它们都具有着各自不同的艺术魅力,要想挖掘出这种潜伏在画家心灵的东西,使其能积累、强化和完善,非小品这种绘画形式莫属。马远用笔清净而外露,像是夏天的西湖;夏圭喜用秃笔,是冬日之景,他用笔苍老,水墨淋漓,意尚苍古而简淡,点景人物笔简神全,寥寥数笔而神态迥出。
南宋绘画将“简”“情”“趣”相结合。山水小品一幅即一处景点,南宋叶肖岩就曾画下《西湖十景图》。这套图册共十幅,以十景为题,采用诗画合一的形式。画作着重烘染,用笔简洁有韵致,构景设色取意极具巧思。
如今,稍加留意便不难发现西湖周边的角角落落都隐藏着宋韵文化。保俶山的初阳台、城隍山上的观景台、杭州香格里拉饭店总统套房的阳台都是根据南宋美学理念设计的,从任何一处望向西湖,都是一幅山水画。
专家评
◎ 徐 辉(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副教授)
杭州西湖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这种基因无法复制。名自景始,景以名传。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作为文化景观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1处“世界遗产”。
自南宋起,西湖便是春来“花满苏堤柳满烟”,夏有“红衣绿扇映清波”,秋是“一色湖光万顷秋”,冬则“白堤一痕青花墨”,形成于南宋时期的“西湖十景”可谓各擅其胜。旖旎的湖光山色激发着古代文人无限的创作灵感,西湖自然山水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自是宋韵文化的精华所在。
原文链接:http://jnyb.zjol.com.cn/html/2022-02/24/content_3996887.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