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观察·专家评
心中有爱,路一定在前方
疫情期间,一名金牌导游的自述(1)
◎ 杜 晨(杭州市中国旅行社有限公司 高级导游员、金牌导游)
记得2020年1月17日,黄历上写着“日值月破,大事勿用”。我带着游客从余杭径山下来。当车子穿过村庄时,能看到家家竹林里都堆着半尺厚的砻糠,那是为孵笋做的准备,毕竟春节就要来了。时值傍晚,暮云四合,和村中炊烟融在一处,勾勒出江南乡村的恬美轮廓,不由让我想起王右丞的诗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切是如此的祥和。虽然此时的杭州丝毫没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可我手机上却突然收到一则通知,告知我因“某些”原因,明天的游客不会来了。
收到消息的我并不紧张,多年的导游经历已让我对随时变更的工作计划视之泰然。导游员的碎片时间总是比较多,平常我也会根据这一特点,在空闲时从事一些零散事务,这样时光不会虚度,自己也能得到充实,毕竟临时的空缺通常不会持续很久。但我不曾想到,这个旅游团被取消之后,当我再见到散客的时候,已是春风浩荡的3月了。
去年,在疫情之下,旅游活动停摆了,导游员空闲了,时间是真的富余了,在这些时间里能做些什么呢?首先肯定是“活下去”,不少同事纷纷通过打零工的方式弥补主业收入上的不足。其次是“充电”,正所谓“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淡季查漏补缺,旺季才能游刃有余,这是大多数优秀导游都会养成的良好职业习惯。第三是“创新”,有道是“穷则变,变则通”,旧路被堵上了,就开新路出来,待业在家的导游成了“旅游直播”最积极的推动者之一。
但是,这三条路我都没有走。我觉得若疫情持续时间不长的话,经济上的压力尚可承受,没有必要拿宝贵的时间去交换那些易复制的低端工作。淡季“充电”是重要的,但也可以通过利用碎片时间来完成。创新需要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形成合力,否则实现不了壁垒,也不过是做了人人都能做的事。经过了一番思考,我意识到更应该做一些平时值得做却又做不成的事情,正如《周易》上说“大人虎变”“小人革面”,应该做让量变达到质变的事,而不仅仅是花时间改变了表面。
所以我想做的第一件事情是重新整理导游词,这不是站在个人角度的温故知新,而是积极展望疫情之后,为未来行业的发展作应用性探索。于是我参加了浙江省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统编教材专家编写组,参编了导游资格考试统编教材《导游服务能力 - 浙江省现场导游考试指南》,编撰教材是积累转化与升华的重要途径。研学旅行和旅行管家是未来旅游接待服务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疫情期间我也参与了相关教材的编写工作,既为行业未来的发展贡献一点力量,也为自己积累了部分工作经验。
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质变与升华,除了理论上的文字体现之外,更重要的是实践上的技能交流。疫情期间,我也加强了学校授课、社会培训和交流的工作量,成为万千高校网课教师中的一员。疫情期间我与学生们知识交流,共同进步。
新冠疫情的防治工作是人人亲历的,因为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里,疫情基本得到了控制,不仅让国民拥有了更大的自信,也让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了重大优势。所以我除了在行业培训中积极与同行探索疫情和以后的工作发展方向外,更能在党政培训中通过生动的党课,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与更多省内外的学员交流分享,不负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和使命。
爱祖国,爱家乡,是导游员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在疫情期间虽然足不出户,但因为有了更多时间,我可以用更多的文字去歌颂祖国的大美山河,在第4届运河国际诗歌大会中,我的诗作名列榜首,也是为文旅中国“添砖加瓦”。
专家评
◎ 徐 辉(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副教授)
导游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2020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发布《关于积极应对疫情影响保持导游队伍稳定相关工作事项的通知》,要求保持疫情期间导游队伍稳定,为旅游业恢复发展蓄力储能。自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许多导游加入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参加省市文化和旅游部门组织的公益培训活动、作为监督员积极协助维持各景区览秩序、变身网络主播参与云游活动。
案例中的导游员曾获得杭州市“金牌导游”的称号。金牌导游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服务质量上,讲解水平是否被游客认可也是衡量金牌导游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通常金牌导游行业经验更为丰富,能够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服务。这就要求金牌导游需要化更多的时间在知识和技能上进行积累和提升。该金牌导游在疫情期间所做的三件事情:整理导游词,编撰教材;赴高校授课,给党政培训上党课;参加国际诗歌比赛。完全符合一名金牌导游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值得点赞。
直至今日,这次疫情还没有到画上句号。但是,只要心中有爱、眼前有路、脚下有劲,导游员的明天和旅游行业的未来,必然可以比翼齐飞!
原文链接:http://jnyb.zjol.com.cn/html/2021-03/18/content_3918445.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