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旅院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中国旅游报》:让科学的光芒照亮心扉

发布时间:2018-04-11    人气:

中国旅游报4月11日报道

记者 丁宁胡剑文侠姜彬霖张建梅

    编者按:在人们心目中,一提到博物馆,首先会想到的是遍布于城市中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馆。而事实上,在我国不少高校的校园里,也建有各式各样的博物馆,有的旅游院校也拥有独具特色的博物馆,它们像一颗颗明珠镌刻在高校的知识殿堂上,熠熠生辉。长期以来,它们发挥着教学、教育、科研、科普、研学等多种作用,产生了生动而独特的教育功效,为学校教育及社会科普做出了很大贡献,受到了学校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极大欢迎。让我们走进旅游高校,领略一下这些独具特色的博物馆的魅力和风采。

    博物馆建在学校

    2017年5月25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内的马踏飞燕广场,支起了两部像高射炮的天文望远镜,立即吸引了无数同学们的目光。上海师大旅游科普馆负责人胡小猛教授等老师在现场乐呵呵地指挥同学排好队,通过配备了美国CORONADO太阳日珥镜的日本高桥望远镜和美国MEADE望远镜,观察太阳的黑子和日珥现象。平时人们只看到圆饼式的太阳,在天文望远镜中出现了像火山喷发的日珥,大家啧啧称奇,奔走相告,结果吸引了更多其他学院的同学和附近的居民。到了晚上,还有许多人在排队观察美丽的土星光环和清晰的木星4颗卫星……

    “神奇的天文现象不仅激发了许多同学的好奇心,更增添了他们的科学素养。这对他们未来从事户外运动、旅游工作有直接的裨益。”胡小猛教授在总结去年科普活动周盛况时说道。

    作为科普基地的博物馆在上海有上百家,但名叫旅游科普馆的仅此一家,而且设在旅游院校的科普馆更不多见。那么,为什么博物馆要建在学校呢?

    据介绍,上海师大旅游科普馆在2011年获上海市科委批准成为科普教育基地,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54年上海师大设立地理系的年代,从那时起就开始建立地理系标本室。随着2003年上海旅专划归上海师大管理成立旅游学院,设立旅游地学科普馆成为上海师大旅游师生的心愿之一。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决策下,地理系副主任胡小猛教授义不容辞地承担了筹建重任。他不仅带着师生走访祖国大地,带回一件件珍贵的地学标本,还寻觅到不少珍贵的古生物标本。

    旅游科普馆内有一件“镇馆之宝”——一对国内罕见的保存完好的猛犸象象牙。说起这对弯弯的珍贵的猛犸象象牙的来历,胡小猛教授还是有点激动。当初他得知在东北松辽平原上发现了猛犸象牙齿后,立即奔赴现场,当看到这对保存完好、未曾人为加工的已有上万年历史的猛犸象象牙之后,如获至宝。因怕有闪失,他亲自长途押运至上海,最后成为今天旅游科普馆馆藏的“镇馆之宝”。

    经过上海师大旅游学院师生们的共同努力,如今上海师大旅游科普馆已经颇具规模,并由地质馆、天文馆、模拟水文站、气象站、迷你高尔夫运动场、异国文化体验馆、休闲农庄、房车营地等共同组成了科普教育基地。其中地质馆以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景观为例,展现自然山水之美,揭示地球形成演化之过程,室内展示面积2000平方米,室外展示面积8000平方米,活动场地面积达4万平方米,并拥有一个可容纳40-50人的多功能演讲厅。馆内收藏各类矿物标本1200多种,岩石标本60多种。天象馆内的天象仪可以演示“周日运动”“周年运动”“岁差运动”“月相变化”“星空星座”等;馆内水文气象测量设备可以开展河道水流流速、流量、泥沙含量、气温、气压、风向、风速、雨量、湿度等观测。据不完全统计,自开馆以来接待各类观众超过10万人次,其中多数为在校学生,特别是旅游院系学生,全部在此接受过科学洗礼。

    在陕西,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的博览园,展览展示面积约1.9万平方米,包括昆虫博物馆、动物博物馆、土壤博物馆、植物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于右任教育思想纪念馆、中国葡萄酒博物馆(建设之中)等7个专业博物馆和蝴蝶园、树木园、中草药园、五谷园及多种植物种质资源圃等,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农业主题博物馆组群。

    近年来,该博览园利用丰富的标本、实物、文物、模型和室外植物以及多种现代化展示手段,展现了动物、昆虫、植物与土壤的奇趣世界和中国农业科技历史,是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知识大观园,是集标本展览、园林观赏、科普教育与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农业科技旅游景点,彰显了“农耕文化的中心画廊,最美的科普殿堂”之风采,先后获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首批“国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全国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首批“全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多项荣誉。

    2007年,博览园首推“科普强旅游、旅游促科普”,10年来坚持研学旅行和科普教育有益探索,组织来园研学旅行学校有近5000所,受益学生200万人次,走进校园走进社区开展科普工作300场次以上,受益人群达到100万人次。

    建在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萧山校区内的浙江旅游博物馆则新颖、独特,是全国第一个以旅游为主题的博物馆,也是由浙江省文物局和浙江省旅游局共同批复成立的省级博物馆,现为浙江省文化旅游示范基地、浙江省社科普及基地和杭州市青少年实践基地。

    该馆采用“一主馆两副馆”布局。其中主馆展陈面积2100平方米,由旅游历史厅、旅游资源厅、旅游产业厅、旅游新业态厅、旅游教育·校史厅组成,其中展品2271件,包括纸质古籍、货币票证、古家具、化石标本等类别。副馆由遂园、和园组成,其中遂园是清代咸丰年间的古建筑,对丽水遂昌地区的原址进行整拆、迁移、组建而成,展览面积700平方米,用于临时展览,每个学期都会定期更新展览主题、展览内容。另一个副馆和园,主要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展览,内设两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高公博的大师工作室,以及木雕工作室、陶艺工作室、书画工作室、壁画工作室、设计工作室、临展区等,建筑面积为1750平方米。

    “之所以要建浙江旅游博物馆,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越来越重要,但是在浙江旅游博物馆建成之前,我国没有旅游主题的专业博物馆,而旅游发展到今天,需要及时进行旅游文化的梳理和总结。二是浙江省旅游文化源远流长,如《徐霞客游记》的开篇地在浙江宁海,中国旅游日的设立也是以《徐霞客游记》中首篇游记《游天台山记》的开篇之日即5月19日确定,所以做好浙江旅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成为我们诸多浙江旅游人的共同心声。”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博物馆馆长章垠说。

    至于博物馆为什么会设在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在该校党委书记王昆欣看来,这是最佳选择。“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示范类骨干高职院校,是4A级国际教育旅游体验区,也是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的创始校,自1983年建校以来,为旅游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可以说学院见证并且参与了浙江省旅游经济的改革开放与发展。把浙江旅游博物馆放在学校内,不仅有助于浙江旅游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而且也有利于增强我们师生对于旅游行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目前,浙江旅游博物馆每学期会组织展览活动,已经先后开展了遂昌文化展、浦江文化展、周氏酒瓶文化展等专题活动。

    而提到云南旅游职业学院旅游地学博物馆,其更是以独特的地学博物馆藏吸引着游客的目光,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云南省首批科普教育基地”“优秀科普教育基地”。该馆有地球史展室、古生物化石展室、奇珍异石展室、恐龙展室、矿产资源展室、旅游资源展室、昆明展室,珍藏着浩瀚地球的魅力。恐龙展室中保存有完整的一亿七千多万年前的西属鳄化石,堪称国内外罕见的稀世珍品。矿产资源展室包括岩石和矿产两大部分,展出标本达1230多件,展示了组成地壳的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的各种岩石类型以及我国50余个著名矿产产地的矿床实物标本,其中有云南的兰坪金顶铅锌矿、个旧锡矿、东川铜矿等,展示了云南“有色金属王国”的风采。

    该校博物馆底蕴如此深厚,其渊源几何?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旅游地学博物馆始建于1986年,原名为昆明地质学校博物馆。”该博物馆馆长姜彬霖介绍说。1956年昆明地质学校建校,1965年昆明地质学校、重庆地质学校和四川地质技工学校“三校合并”,属于原地质矿产部直属单位。“当时主要以工科类专业为主,开设有地质专业、矿产地质与勘探专业、地球物理探矿专业等。博物馆内大量标本是我校师生到野外实习采集以及部分校友捐赠,地矿部组织师生到东北、四川等全国各地收集组成。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的需要和服务地学科普的宣传等,1986年开始建立昆明地质学校陈列馆,至今已有32年的历史。”据介绍,地质陈列馆对外开放后,接待了国内外专家、上级领导和昆明地区大中专、中小学生等不同层次的观众,并获参观者们的一致好评。2009年改为“云南旅游职业学院旅游地学博物馆”,不仅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成为昆明地区不少大中专学校有关专业的教学阵地并得到了他们的赞许和认可。

    服务教育科研

    在上海,旅游科普馆设立以来,最受欢迎的莫过于它为旅游专业师生提供了实训与实操的基地功能。

    上海师大旅游学院的老师认为,与其在课堂内讲解欧美与日韩饭店服务礼仪许多遍,不如让学生穿上制服到科普馆的实训教室来一堂实习课,因为他们在穿上民族服装、在老师指点下了解和掌握服务礼仪,可事半功倍地培养合格的入境游导游。

    在日本文化体验馆,有同学穿上和服,足登木屐,面带笑容,向现场观摩同学

    毕恭毕敬地奉上茶水,然后躬身后退,再深度鞠躬,展现十足的日本料理服务礼仪。在老师的点评下,同学们频频点头,深受教益。

    “许多同学通过科普馆的实训,再观看相关电影,对旅游服务的内涵理解深刻了许多,科普馆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第二课堂。”胡小猛教授说。

    据旅游学院老师介绍,一些学生在科普馆里学到的知识将终生受用。如科普馆中展现的地质地貌知识,对毕业生走向旅游规划岗位非常实用,为他们合理利用山水自然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奠定了扎实的基本功。“说个不是笑话的笑话,如云南当年流行‘赌石’,在科普馆听过如何辨识玉石知识讲座的学生可谓是慧眼识玉,成功率大大高于碰运气的买家。”胡小猛乐呵呵地说道。

    在浙江旅游博物馆,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服务专业教学和育人。

    王昆欣表示,浙江旅游博物馆在服务教育教学方面,主要体现了三个“优”:一是场地优。“浙江旅游博物馆现在是全校各专业的实践基地,策展、特展设计、博物馆讲解、路线设计等都由我们的学生完成。同时博物馆还是很多专业课程的教学场地,像副馆遂园现在用于茶文化专业的点茶课程教学,而在主馆中设计的‘猪栏咖啡’场景,现在已经成为酒店管理系和工商管理系的重要授课场所”。二是馆藏优。“在国家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现在我们已经搜集到了2000多件旅游相关藏品,其中常规展览的就有732件。只有在浙江旅游博物馆,人们才能方便地看到晚清外交家傅云龙手绘的游历巴西图经和游历秘鲁图经、清末木刻本《西湖志》、民国时期旅行时所携带的麻将手牌、民国英美烟草公司特制的风景烟画、友声旅行团珐琅银章等特色物件,更好地激发人们对旅游历史文化的兴趣与爱好。”三是服务优。“我们开通了官方网站、微信、微博,也建立了网络预约平台,无论师生还是社会公众,只要在开放时间进行简单预约操作,就能到馆参观游览。”

    在服务方面,王昆欣还特别强调了到馆参观能够享受到的“旅院

    服务”。“我们组建了由在校生

    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并且每位志愿者同学都经过了严格的培训与考核,由他们为访客提供周到、专业、细致的引导和讲解服务。”这支志愿者队伍中,不少成员都为省部级领导提供过讲解服务。

    据了解,西北

    农林科技大学博览

    园作为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博览园的服务教学科研、文化育人功能。为此,博览园创建了一套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如,在实行全年全天候开放和“朝九晚五”作息时间的基础上,专门安排一部分员工按照学校作息时间上下班,确保师生随时入园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对校内师生实行全免票制度,校内师生凭有效证件可随时来园参观学习。

    同时,博览园还制定了专门的文化育人制度,利用学校人才资源优势,加强博览园人才队伍建设,聘任本校知名专家教授担任各个博物馆的正、副馆长,组建了以30余位专家教授为核心,以他们的研究生为辅助的“科普讲师”队伍;通过自主选拔、培训、考核,组建了300余名动态的涉及农、林、水等各个学科领域的高素质大学生志愿者队伍。

    此外,校园博物馆还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学校硬件建设趋同的情况下,校园文化成为体现办学特色、办学品位、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博物馆以其特有的文化功能通过全方位、多角度、荟萃性地展示专业知识和办学内涵,发挥启迪智慧、开阔视野、提升文化品位、提高科学素养的作用,对学生人生观的塑造、品德的培养、情操的熏陶、文化的积累以及能力的历练都有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科普文化殿堂

    上海师大旅游科普馆开馆以来,不仅为旅院学生提供了实训基地,而且也为社会提供了科普殿堂。胡小猛教授说,我们经常接到社会团体打来电话,预约参观,尤其是中小学生,一辆辆大巴拉来参观学习,有些社区居民也不请自来,因为该馆是免费向社会开放的。

    在工作人员印象中,科普馆最热闹的季节要数每年一度的由科委牵线的科普活动周,旅游科普馆也相应安排特别节目,特别是一些旅游地质天文类讲座,往往座无虚席,不仅有旅游学院的学生参加,其他院系学生也蜂拥而至,还有一些社会上的天文地理爱好者也闻讯赶来。“我们的讲座不是一般讲讲风景好看,而是通过专业讲解,让人们了解这些自然风景为何值得看,如何看?黄山、雁荡山、天柱山、庐山等等,我们都一一作了科普性质的介绍,大大提升了听众们对自然风景的鉴赏水平,也对学生以后从事导游工作有了科学知识的铺垫。”胡小猛说。

    科普馆的魅力也辐射到其他院系的学生。胡教授开心地讲起一个事例。一位学金融的学生,听了青藏高原地学知识讲座后,缠着胡教授允许他参加地理系学生赴青藏高原的地质地貌考察。“当时我有点犹豫,因为跨学院参加,万一出现意外,带队的老师要负责任。但看到学生对青藏高原那么着迷和执着,我就心软了。”胡教授笑着回忆道。后来这位“编外”学生写出了很像样的野外考察报告,得到了带队老师的高度评价。

    说到旅游科普馆的未来,胡教授最大的心愿,除了进一步扩大社会知晓度外,就是希望有更多年轻的老师来进行二期建设。“毕竟我们还有不少展品堆放在仓库里,实现展馆展品的定期轮换,可以让旅游科普馆赋予观众更多的科学素养,这是我们作为老师、也是科学知识传授者的应有责任。”

    据了解,全国近300多所高校博物馆,并不都是广受追捧、门庭若市,有的甚至存在不景气、办不下去的现象。那么,为什么这些学校博物馆风景独好?

    “基础较好,底子实在,敢想敢干,服务到位”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成功的关键因素。“一年365天,博览园只有除夕放半天假,其余时间每天开放。去年全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仅春节期间就有3万余名游客在博览园里过大年。”据博览园主任朱荣科介绍,因为起点高、专业性强、展示手段多、传播方式亲民,昆虫博物馆很快成了学校的风景区,校内受欢迎,校外受青睐。

    “当时二期的昆虫博物馆设在学校办公楼的一层,主要以标本展示为主,虽然没有完全对外开放,但是每天的参观者络绎不绝,有时参观的车辆可以从昆虫博物馆门口一直排到学校外面二三百米开外,很是壮观。”博览园现任昆虫馆馆长、该校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张雅林介绍说。

    据了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始终秉承“科普强旅游,旅游促科普”的发展战略,以景区化运营的收入反哺教学科研和科学普及,目前该运营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有了好东西,还需要被传播,这样大家才能知晓!”据了解,仅2016年,博览园科普大篷车就运行2万余公里,走进40余所学校,巡展巡讲80余场次。在发展的路上,博览园没有坐拥风景等待支持,在走出去的同时又积极请进来:园区先后与省内外400余所大中小学和事业单位共建科普教育基地,申报创建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国内较早探索实践“辅助与补充学校与家庭教育”为理念的研学旅行模式,策划“春耕体验”“蝴蝶文化季”、昆虫之旅夏令营、金秋亲子昆虫音乐节、亲子奇趣游、“情侣游”等一系列极具农业特色的主题活动,开发蝶翅画等50大类、232个品种的旅游文创商品。每个节假日,博览园门口的不同地区牌照的旅行车和等候入园的游客长龙就成了农科城一道热闹的风景线。

    如今,博览园通过旅游增强了自身“造血”功能,实现了自我运营、持续发展,在保证师生教学科研、新生入学教育的同时,也成为广受欢迎的科普教育基地,更成为陕西旅游的一个明星胜地。

    组图说明:多彩博物馆欢乐大课堂本版图片设计:王超

原文链接: http://news.ctnews.com.cn/zglyb/html/2018-04/11/content_318984.htm?div=-1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