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9月21日报道
参展作品:《天师》
参展作品:万缕丝珠绣台毯150cm×200cm
2017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即将于9月29日开幕,这是杭州连续第18年举办的国内工艺美术界的重量级展会,也是我国工艺美术行业最高水平的艺术盛会之一。
对杭州人来说,工美展已经是个一年一见的老朋友。今年的工美展继续主推大师精品,同时也更关注匠物、匠人、匠心,以匠人之心审视日用器物,感受手艺人的手作痕迹,在平凡物中看到传承的力量,让艺术之美扎根于生活的实用当中,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特色是,大师带徒弟亮相,让师徒作品同场争辉。记者 顾欣悦
让笨重的木头变得有故事
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郑胜宁
参展作品:十二生肖
郑胜宁的生活,似乎从来没离开过木头。郑胜宁出生在1943年,15岁那年便显露天分,在6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入乐清木雕厂,与木雕结缘,走上雕刻之路。上世纪90年代,郑胜宁进入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黄杨木雕创作与研究,从单一的黄杨木雕创作到精细的根雕,一块块木头攻克过来。中国美术学院傅维安教授称:“其作品产量之巨,题材之广,表现手法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郑胜宁的根雕《苏东坡》十分有名,这部作品,他把全部精力都花在苏东坡的面部雕刻上,其他地方任其自然。
对郑胜宁来说,每一块木头原材料都有它自身不可小觑的价值,只要他寥寥几刀,往往能刻画出意味深远的作品。多年以来,他创作了黄杨木雕、根雕数百件之多,不少被当作国家礼品远送海外。大奖也拿了不少,从1991年的第三届根艺美术优秀作品展开始,郑胜宁的《渔篮观音》《老子》《一行观象》《楚魂》《赤壁赋》《罗汉》《大江东去》等作品分别获得“刘开渠根艺奖”共计金奖3次、银奖3次、铜奖1次。2000年至2004年的5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郑胜宁获金奖1件、银奖3件、铜奖2件。
今年工美展,他带来的作品是十二生肖。如何在笨重的木头上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生肖?相信大家会感兴趣。
匠二代郑亦平
跟郑胜宁一样,郑亦平也是温州乐清人。乐清享有黄杨木雕的盛誉,在学木雕的表哥的建议下,郑亦平拜郑胜宁为师,学习木雕。“当时也不知道郑老师,表哥只是说在中国美院教书的一个老师,就住我隔壁村”。郑亦平自幼爱好美术,有美术功底,“老师问,你想学木雕,我说是的。他说,那你把名字写一下。写完老师看了下说,那你明天过来吧。这个过程,我至今记忆犹新。”
如今的郑亦平,在雕塑、木雕、细纹刻纸等工艺美术专业领域里颇有建树,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艺术系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师,被杭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堪称绕指柔的“萧山花边”
中国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赵锡祥
参展作品:特重工万缕丝全雕垫绣镶边台毯180cm×230cm
“萧山花边”这个称号属于赵锡祥,谁都不会否认。他做出来的花边,一针一线都带着最动人的绕指柔。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到杭州,在笕桥机场看到贵宾室里挂着高6.3米、宽18.4米的《西湖风景》绣帘,不禁惊叹连连,这幅绣帘就是赵锡祥的设计作品。
作为萧山花边行业唯一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赵锡祥跟花边打交道已经有半个多世纪。和花边结缘,源自从小家中父亲的生意,赵锡祥的父亲赵锦章,是萧山一家花边作坊的老板,从事的是花边设计、制作和买卖。16岁起,赵锡祥就跟着父亲学手艺,花边设计师来家里画图样,他就一动不动地趴在桌边看。有一次,赵锡祥看得入迷,打翻了凳子,茶杯弄湿了整张图纸,父亲气得要打他,那位设计师却说:“这孩子有灵性,我看他常在废纸上画得有模有样,将来大有前途。”
20多岁时,赵锡祥的创造力一发不可收,先后创作了万缕丝全雕镶边、彩条链、梭锦绣镶边等多个花边新品种,使萧山花边成为一种极具观赏性的日用品。1988年,他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2年又被评为“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还先后两度参与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装饰设计工作。现在,设计出《西湖风景》绣帘的赵锡祥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在萧山带着徒弟,让这个传统手艺继续发光。
匠二代王丽华
王丽华学习花边,有点家族传承的意味。王丽华的太婆婆(王丽华父亲的外婆)顾阿大是珠绣从宫廷走向民间的第一批艺人,王丽华是家族的第四代传人。10岁的时候,暑假里除了做作业,王丽华就给人挑花边,记忆里童年的零花钱,很大一部分来自挑花边的“收入”。
2012年,王丽华师从赵锡祥,开始深入研究萧山花边的传承和创新,“虽然我从小接触花边,但是终究是不成系统的,跟赵老师学习后,在学术上对萧山花边有了更深的研究,同时能把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感触融入花边的设计中去。”
“手工技艺很多时候是可以互补的,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创作时,我会将多种技法结合起来,如珠绣、花边等。”王丽华擅长的,正是在于捕捉两种手工技艺结合的精妙之处。
让“沉闷”的青瓷灵动起来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金国荣
参展作品:官窑青瓷《玉玲珑》
尺寸:22cm×22cm×15cm
金国荣从事南宋官窑的研究、设计和制作数十年,对于这门手工传统技艺,他入迷很深,又不喜欢拘泥惯有的设计,喜欢在坚硬的青瓷口子上弯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在器身周围用镂空卷草纹进行装饰,他的瓷器作品,总有几分与众不同。
刚入行那会儿,欣赏金国荣作品的人为数不多。金国荣表示:“当时,我在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烧瓷’,随后,应日本一家陶艺研究所的邀请,又去日本参加了为期4年的文化交流,后来又到阿曼、澳门等地进行作品展示,可能去的地方多了,我对作品的设计、创作也逐渐有了更多新的尝试……”金国荣说,大家都忙着“复刻”、仿制稀世官窑作品的时候,50多岁的他想的是如何让“沉闷”的青瓷灵动起来。
如今,新派南宋官窑渐成收藏新贵,50多岁的金国荣的作品成了“香饽饽”。很多人说:“这些瓷器有别于一般的青瓷,它们既是对古代艺术的传承,又有现代艺术的创新感,两者相融,实在巧妙!”
金国荣这次参展的是官窑青瓷《玉玲珑》,作品采用杭州所特有的紫金土等南宋官窑材质,用有一定难度的双层拉坯法制作而成,器身周围用镂空卷草纹进行装饰,器皿顶部形似玉璧,作品线条简洁、大气,造型上突破传统,釉色粉青滋润如玉,并饰以金丝纹片。
原文链接:http://hzdaily.hangzhou.com.cn/dskb/2017/09/21/article_detail_2_20170921B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