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旅游局近期发布“积极推动互联网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国家旅游局关于《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文件解读”(以下简称文件解读)。自去年国家旅游局下发通知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为何时隔9个月发布其文件解读?
依笔者理解,其中的深层原因在于:一方面,各地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如火如荼,但具体操作上未必真正领悟该行动计划的精神;另一方面,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实质上是旅游业一场革命,其变革之大、涉及面之广,前所未有。通过文件解读,有助于加深各地对《行动计划》的理解,更好地指导各地的具体操作,加快推进旅游+互联网的进程,以实现行动计划提出的发展目标。
眼下,旅游业“互联网+”的效应正在显现。如最近途家宣布战略并购蚂蚁短租。途家之所以做出这个重大战略决策,源于看好蚂蚁C2C旅游短租业务。途家本来定位于全球公寓民宿预订,现在却瞄准了“短租+旅游”的市场契机。一方面运用分享经济的思路聚集分散、闲置的投资性房产,以优质服务与统一品牌汇聚于一个平台;另一方面,通过收购兼并推进互联网与旅游的融合。此种旅游+互联网的行动恰恰体现了《行动计划》倡导的依托互联网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创新商业模式的要求。
实际上,《文件解读》是对《行动计划》本身的进一步诠释。它详细分析了《行动计划》出台的背景、重要意义,对于重点行动、保障措施等一一阐明,对行动计划的诸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研读,清晰指导各级政府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操作,成为各地实施计划的指路明灯。
整体看来,新技术、新思路、新作为是贯彻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的重要一翼。《文件解读》在进一步论述“坚持开放共享、坚持引领变革、坚持安全有序”的三条发展思路时阐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学技术,代表了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互联网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过程,是科技提升传统旅游产业的过程,更先进的生产力、更优质的产品、更具竞争力的业态竞相出现,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一,技术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信息传播与交互等方面,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新的互联网旅游商业形态的形成。依托移动互联、LBS(位置服务)等技术建立价值评判、资源配置体系,可以推进目的地特征的真实呈现、产品供给与游客需求的无缝对接,实现旅游信息去芜存真、旅游产品价值透明,促进旅游细分市场的形成;立足大数据技术,通过信息收集、流量监测、行为采集等手段,数据分析、挖掘等方法,能够实现市场趋势预测、旅游环境预警,为精准营销、市场干预、流量引导提供数据支持,促进客源的合理分布。
第二,旅游+互联网行动中的新思路、新作为可以衍生出新的业态,提升产业的附加值,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发展的关键动力,并加速推动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在国外,在线旅游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如Pric-eline通过客户反向定价,成为在线旅游C2B模式开创者,赢得巨大市场份额。在线旅游的发展是如此,传统旅游产业的发展更是如此。去年,窝窝与众美联的合并开创了餐饮业与互联网产业融合的先河,吸引了旅游业的目光聚焦。传统酒店餐饮企业通过大力拓展网络支撑的民宿客栈、短租公寓、情侣酒店等住宿业态,发展互联网概念餐厅、健康休闲餐饮、O2O等餐饮业新业态,获得新的生存发展空间。
实践证明,只有利用旅游+互联网融合发展机遇,打破只顾当下的纯趋利式网络经济运营模式,推动对旅游资源内涵的挖掘,促进有文化之魂融入的高附加值互联网旅游产品创新,推进对虚拟网络空间与实体旅游活动深度融合,旅游产业才能获得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资源整合构成旅游+互联网行动的另外一翼。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旅游+互联网是全球两个最大消费群体领域的融合,最具成长性消费市场的叠加,最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经济形态的融汇。资源整合正是由两大产业本身特点决定。如《文件解读》所称,开放共享就是要将旅游与互联网两大产业的优势进行互补,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笔者进而理解,所谓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还包括吸收更多产业如金融、教育、文创等的加入,为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创新产品,形成互利共赢的产业链生态体系。
资源整合也是旅游企业适应行业竞争、国别竞争的要求。互联网介入旅游后,目的地产品的碎片化和非标准化成为常态。传统旅行社景点打包的捆绑销售方式无法满足这种碎片化的需求。把碎片化的产品加以整合,突出其产品的个性,赋予与众不同的定位,这种能力就是企业竞争力。
不仅如此,从更广范围来看,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还应跨越国家界限拓展海外合作,跨越行业界限进行联合兼并,打破原有组织边界。这些“破坏性”的整合都可以带来商业模式的焕然一新。
(作者为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专家)
原文链接:http://www.ctnews.com.cn/zglyb/html/2016-06/29/content_128942.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