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报》12月26日报道
王昆欣/文
我国旅游教育发展与改革开放同步,30年来旅游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及强,由强渐盛。我们在回顾与反思旅游教育的时候,应该对30年的旅游教育有一个基本判断。只有准确判断、认识和理解30年来旅游教育的得失,才能使旅游教育在未来30年发展中更好。
判断一:30年的旅游教育为我国旅游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30年的旅游教育为我国旅游业输送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旅游院校已成为我国旅游业人才输出的主要基地。我国的旅游教育经过了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三个阶段。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到2007年末,全国旅游院校总数1641所,在校学生为77.38万人,对比1990年我国仅拥有旅游院校215所、在校生49022人的情况,旅游教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教育为壮大我国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及时地解决了旅游业缺乏具有较高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从业人员的燃眉之急,为我国旅游事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判断二:30年来旅游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与完善
旅游教育体系可分为层次体系、教学体系和师资体系。30年的发展使旅游教育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着这三个体系。
在层次体系上,我国的旅游教育已形成了研究生(博士、硕士)-本科(学士)-高职高专-中职中专教育等高中低层次。这样的教育层次体系在人才培养结构上已经比较完整,基本符合行业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体系上,当前,大多数的旅游院校都已形成了教材-实验-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教学体系。整个教学体系与层次结构互相联系,形式多样,呈现出不同特色。
在师资体系上,旅游教育已经凸显了拥有行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重要地位。旅游院校的师资队伍已经基本形成了校内专业师资-行业专业师资-理论课程师资-实践课程师资的构架。
判断三:30年的旅游教育极大地推动了旅游学科的研究
人们对旅游学科的研究是建立在旅游教育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的,两者相伴而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行业对人才的渴求促使了旅游教育的发展。人们在教学中、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命题、寻求解决方法。同时,又借鉴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人类学、历史学、美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尝试构建统一的学科理论框架,探索旅游学科的研究之路。尽管学术界对旅游学科本身的基础研究还远没有形成阶段性共识,但30年来的研究实践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多年来,旅游学术界涌现了一批旅游科学的专家学者。高质量、高水平的旅游科学研究园地也随之诞生。诸如,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旅游管理》、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旅游学刊》、上海师范大学的《旅游科学》等等。旅游科学开始有了一批科研基金支持的研究课题,其研究课题的申请涉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科研项目等等。
判断四:30年的旅游教育得到了教育、旅游等政府部门的认可与支持
经历30年的发展,中国旅游教育基本形成了涉及旅游活动和旅游业方方面面近30个相关专业的旅游教育体系。这一成果得益于中国教育和旅游的长足发展,更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分不开。
教育部在1998年成立了“教育部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年成立了“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餐旅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3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实施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截至2008年共有18门课程被教育部列为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教育部批准的“十一五”国家级旅游类规划教材98本。可以说教育部很重视旅游教育。
国家旅游局于2002年制定了《中国旅游业“十五”人才规划纲要》;2008年在国家旅游局指导下成立了“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2006年开始了国家旅游局科研课题招标工作。
判断五:30年的科学、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旅游教育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整体国力的提升,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科学、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旅游业也在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充裕的时间、强烈的旅游动机、可观的可支配收入,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把旅游活动逐渐当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社会的进步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旅游教育的发展。
判断六:旅游教育未来历程艰巨而曲折
1、本科旅游教育面临窘境。旅游学科的开放性、交叉性、应用性、跨学科性等特点决定了旅游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灵活多变,紧贴行业,服务行业。本科旅游教育犹如一块三明治,夹在研究生教育和高职教育之间,高不成低不就,发展不尽如人意。尤其是“211”重点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由于生源、培养目标、就业等问题,办学将面临窘境。其培养目标、专业定位、实践教学等需要重新认识与思考。
2、旅游职业教育将成为旅游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旅游教育是一个实践特色鲜明的开放的教育系统。职业教育善于根据市场变化,社会需求,实行灵活的学制,采用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旅游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灵活、多变、应用性强等特点,更为紧密的联系企业,发扬校企合作的优势,推进订单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在未来,随着旅游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继续强化,将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也必然成为今后旅游业人才培养主要基地。
3、旅游人才需求凸显多样性。进入新世纪后,旅游业不断涌现新的业态,如休闲旅游、会展旅游、探险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等。针对这些旅游形式的出现,旅游业亟需能够应付这些旅游形式的从业人员,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将趋于复杂。
4、旅游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将进一步得到关注。面对众多的旅游学科外延和相关基础学科的理论创新,学术界越来越关注旅游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一门新学科要能够不断发展下去,乃至成熟,一般需要3个基本条件:一是有坚实的基础理论体系;二是有一支专门从事本学科研究的理论队伍;三是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教学科研体系。旅游学科研究中还存在许多困惑和空白,感兴趣的学者将在旅游学科的基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体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方面有所进展。
5、科学技术将主导旅游教育现代化。21世纪,科学技术早已融入旅游业的方方面面。历史的发展证明社会生产的每一次飞跃,都是依赖于科学研究的新发现,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是旅游业未来的竞争力。旅游教育现代化,包括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料现代化等等。
6、经济全球化将加快旅游教育国际化进程。经济全球化已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经济全球化带动旅游产业的国际化。旅游产业的国际化对旅游教育的人才素质及其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教育及其手段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旅游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7、关于旅游教育学科地位的争论将长期存在。旅游教育的学科地位一直是从事旅游教学与科研工作人员的一块心病。随着旅游业实践的深入,学术界对旅游科学的研究和认识愈加深刻。学术界在旅游学的某些领域内已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人们将进一步思考如何去构建统一的旅游学科研究框架;思考旅游学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思考国外旅游理论研究的重点;以及国际上旅游教育的学科地位;等等。
对于学科地位的质疑标志着旅游学界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有能力对旅游学前沿性问题进行探索。一些学者以为我国目前将旅游管理置于工商管理学科之下是值得讨论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倘若旅游管理不在工商管理学科之下,那它又应该放置在哪个学科之下?或者是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倘若成为独立学科,那她是否具备了严密的学科体系?是否形成了可被证明的或已被证明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旅游学是否成为一门科学?……这些问题将是未来旅游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