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旅院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小时新闻》:山光水色+人文丰富,楼塔瞄准康养和艺术建设杭州文旅名镇

发布时间:2020-12-25    人气: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周丰

12月23日,杭州萧山区楼塔镇。

凌厉寒风盖不住热烈气氛,在“浙里绿——乡村旅游面对面”字样的电子大屏下,一场关于文旅破局的头脑风暴正在进行。台上专家侃侃而谈,台下不时发出热烈掌声……当日上午,楼塔镇党委书记袁勇刚、楼塔镇长王大林等区镇干部和来自各村的书记及企业代表济济一堂,聆听8位文旅专家围绕楼塔文旅发展的见解。

这场由浙江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主办,萧山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萧山区楼塔镇人民政府承办,钱江晚报媒体支持的论坛,是“浙里绿”系列论坛的第二期。“论剑”楼塔文旅未来方向,大家有说不完的内容、举不完的案例。智慧与激情的激烈碰撞,让与会代表受益颇多。

【问诊人】

12月22日,杭州绕城西复线建成通车。交通的愈加便利,让这个省级美丽城镇的样板,迎来从山水名镇到文旅高地的又一个黄金发展期。

楼塔镇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古镇文化、名人文化、中医药文化、红色文化等。编撰了集明朝以前医典精华之大成的《医学纲目》的楼英,不仅是明代名医,也是楼塔“图腾”,被当地称为“太公”。近年来,楼塔深挖楼英文化,成功申报相关非遗,新建纪念馆,打造楼英故里文旅IP。

除了医药文化,有“篮球之乡”美誉的楼塔还拥有200余支篮球队,赛事不断,百年白墙黑瓦和激情篮球异常和谐。医药文化+篮球运动的健康生活,在楼塔深入民心。

此外,楼塔积极发展新兴产业集群,引进了知名艺术培训机构6家,入驻师生2500余人,其中万松岭画室每年可培训千余名学生。楼塔还以“一园多点”模式,打造燕归里文创产业园,引进杭州徐双喜艺术馆(萧山),为全镇打造艺术培训基地奠定基础。

坐拥丰富资源的楼塔如何挖掘独有潜质?考察期间,专家们准备了“烹制”两道文旅大菜的“佐料”。

【接诊人】

徐云松,浙江省乡村旅游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陈良敏,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二级调研员

林荣斌,海峡两岸美丽乡村学院院长

王信章,杭州市文化和广电旅游局二级巡视员

汪衍君,江山市大陈乡党委委员、大陈村支部书记

叶乐安,浙江省乡村旅游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叶丽琴,松阳云上平田民宿资深管家

张文建,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把脉过程】

名医文化+“篮球之乡”

打造康养目的地资源得天独厚

在论坛现场,正在楼塔东纪坞水库打造铁皮石斛基地的民企正德农业,提出希望结合现有资源升级中医药康养基地,形成中医药与康养联姻的想法。

在浙江,以国医国药来打造文旅产业的地区并不多,而楼塔正好手握优势资源。陈良敏认为,以楼英为特色切入点,打造规范的健康养生旅游基地很有必要。他提出了四点建议:完善医药康养的宣传设施;开发康养保健为核心的旅游产品、线路、体验;利用好楼英知名度,定期举办全国性中医药研讨会;融入艾灸、足浴等服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文化+国药,既能形成健康养生的理念,也能成为游客来楼塔的旅游动因。”

发展特色中医药旅游康养产业,张文建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中医药产业除了经济价值,还有潜力巨大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楼塔需要转变目前主要服务原住民的业态,把优势资源集中起来,围绕一项主营业态打造主题化、场景化、活动化的旅游集散地和品牌展示地。”

徐云松从楼塔的传统药膳——“仙岩本鸡”打开话题。他认为,可以通过石斛为基础继续做深加工,延伸开发养生产品线,从营养品、食品到艺术品,在产业链上做文章。“让政府和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后,进一步做大做强才有希望。”

汪衍君则以一个村支书的实操经验,为楼塔开出了药方:“楼塔不妨扩大篮球赛事规模,通过宣传健康文化增强游客吸引力,通过打造篮球文创丰富楼塔康养健康文化内核,使全民篮球产业链效益更多元化。”

高辨识度+美术画院

文化艺术传习地活力留住人才

楼塔古镇景区规划建设得很漂亮,但是游客不多。这和景区业态单一、缺少体验式文旅项目不无关系。王信章给出了一剂“药方”:学会“穿衣戴帽”来提高自身辨识度,不妨打造特色的可识别视觉系统。他例举了每年春天都会上热搜的杭州高架路月季花,“楼塔可以尝试在小巷、河道两旁种植花草、月季,凹出各种造型,让游客眼前一亮。这除了专家、政府规划设计,还要全民配合参与。”

人气和名气,是景区发展的两大要素,而文化是重要抓手。小镇有了正在发展的美术培训产业,如何发挥更大产业效用?徐云松觉得,培训学校那些考上了名校的学生,可以为小镇赋能, “楼塔可以收购他们的作品,定期举行展览会、拍卖会聚集人气,有形无形中都有一定的溢价空间。”

把乡间烟火气留在画中,打造以艺术研学为主题的美丽乡村,是林荣斌的建议。“从发展产业来说,楼塔可以更具包容性,敞开胸怀接纳学画的‘新村民’,邀请他们把心目中的楼塔画下来,购买后放置大街小巷,不仅美观镇容,也能提高百姓审美。心美景美,游客自然就多了。”

“乡村研学、古镇文旅”。在大同二村,一座名为“大同小驿”的研学基地已基本完工,相关的农耕研学项目也启动在即。在叶乐安看来,研学还可以和中药、艺术挂钩,打造本地特色,由熟悉课程的学校老师和熟悉本地资源的村民协作,教育的效果会很好。

无论是研学还是旅行,温馨亲切的住宿都能打通乡村“任督二脉”,留住远方的客人。

在刚刚完成美丽乡村建设的大同一村,村民们对开办民宿兴致高昂,但对于建设时要应对哪些困难和寻找推广着力点心中没有底。叶丽琴理性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人才和原住民是定不能错失的两类人。“做民宿不仅需要优秀设计师,让建筑‘外看五千年,内看五星级’,还要跳出房屋延伸产品和服务,增加特产附加值,这就需要原住民的帮助了。”

一支画笔+一颗篮球,是楼塔人送予专家的礼物,而在主持人徐云松眼中,它们组成了一道“数学公式”:“画笔描绘美好,篮球带来健康,组成了‘1’和‘0’——十分,相信只要楼塔抓住文化这个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未来一定可期。”

原文链接:https://www.thehour.cn/news/419319.html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