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陈素萍 通讯员 边喜英 赵青
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
近日,在杭州西湖景区,一群醒目的“绿马甲”正在沿途讲解西湖历史文化、介绍西子湖畔的动植物。他们面带微笑,娓娓道来,吸引了西湖边许多市民和游客,身后还跟着一批热情的小朋友。
现场,这群“绿马甲”收到了市民与游客的阵阵掌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生态文明志愿服务队志愿者。
其实,这不是他们第一次开展志愿服务了。10月底,为了开展多种积极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旅行服务与管理学院成立了“生态文明志愿服务队”,并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团工委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自此,志愿者团队每周末便在西湖景区开展志愿者服务。
“我们的志愿者经过了一系列的培训,于每周末前往西湖开展志愿活动。志愿者带着大家沿着苏堤漫步,通过导赏和互动小游戏,介绍沿途的动植物和人文历史典故,让大家在欣赏苏堤美景的同时,能体验杭州的自然与人文结合之美。”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志愿服务队指导教师边喜英表示。
边喜英全程参与了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旅行服务与管理学院和西湖景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立、生态文明志愿服务队的成立以及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并在志愿活动形式上做了很多的创新。“我们希望志愿者团队能够突破传统导游固有的讲解,能从‘讲解-导赏-体验’三个层次来服务现代公众对导游的期望。因此,我们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深度体验活动,让公众有所知、有所看、有所玩。比如,在介绍杭州的市树——香樟的时候,第一个层次是讲江南人家生女儿时在庭院里种下香樟,媒人看着香樟的高度判断女儿的年龄,适时上门提亲,待女儿出嫁时,打造两个樟木箱子,放入丝绸陪嫁,寓意两厢厮守,百年好合,婚姻幸福美满的故事。第二个层次是引导公众欣赏香樟高大的树形,古时候很多村落门口种植香樟,作为常绿乔木,远归的游子能远远的知晓村落的位置,优美的伞冠也为村民提供了遮风挡雨的屏障。第三个层次是设计体验互动。香樟为什么香?捡拾一片叶子,揉碎了闻一闻,感受提神醒脑的香气。由此了解它可作为香水的原材料,也用于衣柜、书橱等家具的制作,起到祛虫防霉的效果。”
该校的朱欣雨同学是活动志愿者之一,参与志愿活动之前参加了多次培训,“在边喜英与袁佩芬老师的指导下,我认识到‘导赏’活动志愿者需要对西湖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做好新解读和再发现,要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杭州市民及游客了解和认识深具魅力的西湖文化,进一步感受杭州城市生态之美。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会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完善自己,在‘绿马甲’活动中努力成长。”
人文自然导赏公益志愿活动一方面服务了公众,另一方面也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服务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体现。
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基于此,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发展传统劳动教育理念,积极探索“专业知识+劳动”的劳动育人新模式,结合党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创建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相融合的社会。通过成立生态文明志愿服务队,每周末输出志愿者开展志愿活动,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用劳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学生在新兴行业的发展机遇及就业竞争力。
原文链接:https://www.thehour.cn/news/415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