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舒玲玲
“请你们为红色旅游景点设计一桌既能体现地方风情和革命特色,又富含营养价值的美味菜肴。”日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思政教师石群给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脑洞大开的作业题。她希望学生们能了解当地的风物特产、特色菜肴等信息,再结合专业知识来学习思政课。
这些年,浙旅职院一直坚持“开门办思政”。从2008年起,该校每年都会重点培育一批示范团队,由思政教师带队深入地方,开展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而且这也成了考核学生的一条“硬杠杠”。去年6月,该校正式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并推出了“知行祖国”实践教学项目。
“我们把过去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社会实践活动集中起来,打造了这一实践品牌。”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建明说,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起来,这既是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彰显旅游特色的需要。
为此,学院构建起了理论、实践与服务的“1+1+1”平台。在常规3门思政必修课的基础上,还增开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一课,并衍生完善了思政选修课课程体系,重点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实践”“课说浙江”“‘两山’重要思想与浙江乡村旅游发展”“中国旅游文化史”“旅游法”等内容。
针对大一、大二学生,浙旅职院在思政选修课中增设了“悦读祖国”教学模块,引导学生行万里路,也要读万卷书。自11月起,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天还在读书会的微信群里推送思政教师领读的好文及分享的金句。听完教师花卉有关抗美援朝精神的领读文章,网名为“紫外线的烟气”的学生在群里留言说:“70年,诞生了一个个伟大的英雄,守护着我们的祖国……”
讲求知行合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一贯秉持的理念。他们积极鼓励思政教师带队走出去,把思政课上到田间地头。于是,从学校周边的杭州萧山区到仙居再到安吉,从寻找身边的匠人到垃圾分类调查,从人口老龄化研究到乡村文化变迁,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到家风家训建设调查……很多地方都留下了师生们寻访、调研的足迹。
此前,导游专业学生李苗苗参加了萧山区戴村镇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调研活动。她说:“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我深入农村、深入实际,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而且提高了我的人际交往能力。我还体验了各村风土人情。”结束调研后,经管专业学生王丽娜还呼吁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用一己之力建设家乡。
这些调研报告还被送往相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调研数据及访谈材料为我们深入了解机关政策的落地情况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萧山区委宣传部发来感谢信,对戴村镇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大加夸赞。据介绍,实践项目还获得了省第十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为提高师生们的实践能力,浙旅职院一边积极创造条件让思政教师到省“五水共治”办公室、安吉余村、萧山各乡村等地挂职锻炼;一边组建校外讲师团,邀请省文化馆等单位和余村、衙前镇等乡镇的负责人出任校外讲师,定期到校上课。与此同时,该校还在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绍兴鲁迅故居等地设立了一批校外思政教学实践基地。
记者了解到,浙旅职院目前正在建设“红色之旅”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计划明年7月开馆。届时,中心将分6个展厅展示红色之旅、革命之旅、习近平总书记的浙江之旅和旅院校史等。“中心将采用大屏增强画面感,通过VR技术营造沉浸式体验氛围,还引进了人机交互等设备,方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让思政理论知识‘活’起来。”刘建明说。
此外,浙旅职院还构建了电子化信息展示平台和习近平论旅游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将逐步开展移动终端的思政教学改革。
原文链接:http://www.zjjyb.cn/html/2020-11/18/content_295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