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开设微专业渐成高校新趋势。今年,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其中包括推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
“原来低空技术有这么多应用场景!”浙江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中外合作)专业大四学生沈奕冰虹最近在学校报名参加了一门名为低空技术与工程的微专业。每周六,他都会和不同院系的学生聚在一起,共同学习无人机飞行控制、卫星导航原理等知识。“我未来的研究方向是岩土工程,已经感觉到无人机在建筑建模、施工现场管理上能派上大用场。”沈奕冰虹说。
在今天的浙江高校,供学生们选择的微专业越来越多。“小学分、高聚焦、精课程、跨学科、灵活性”这些附加在微专业之上的标签令其受到追捧。如何发挥微专业自身优势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发展微专业又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带来了哪些新机遇?本报记者近日进行了一番调查走访。
内容更聚焦,为就业拓新路
因为修读了一个微专业,潘李邦决心跨专业考研。
潘李邦是台州学院商务英语专业2025届毕业生。因为想着开拓一下视野,就报名参加了由学校外国语学院牵头开出的国际机械项目管理微专业。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对商科的兴趣日益浓厚,经过努力考取了宁波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
国际机械项目管理是一门与地方产业发展特点同频共振的特色微专业。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卢立伟介绍,台州制造业发达,机器设备的进出口需要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来推进。以往企业需要成立项目组,找齐懂翻译、外贸、制造、金融等方面知识的人才。“有没有符合这样条件的复合型人才?”面对企业的问询,台州学院决定以微专业为突破口,来满足跨学科人才需求。
国际机械项目管理微专业只开设了6门课,却把行业英语、智能制造、财务管理、项目管理方方面面的知识都涉及了。潘李邦在两年的时间里,利用周六线下上课、辅以平时线上听课,最后以近半数课程优秀的成绩顺利结业,“虽然辛苦,但收获很大”。
“微专业的学分往往要控制在10~12个,因此授课内容需要精炼,更有针对性。”卢立伟说。记者了解到,相比于传统的第二专业,微专业的修读时间更短,最长不超过两年,内容更聚焦,也因此受到学生欢迎。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去年首次开出无人机应用技术微专业。实际上,学校几年前就已设有无人机应用技术的专科专业。“微专业有专业作依托,办学更有优势;定位上也有区别,强调要在一年时间内更快地把技术学到手。”金职大航空工程学院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副主任连乐乐介绍,微专业里设置了7门课,无人机操控、组件维修、具体应用等容易上手的基础内容都覆盖到了,而且实践占了大头,实用导向鲜明。“学生学完后就多了一个技能,可以利用无人机这个载体从事不同的工作。”连乐乐说。
重视实践也是各校微专业的普遍特点。比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乡村运营与创新创业微专业在新一期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明确,各学期都将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台州学院的国际机械项目管理微专业设有4家实践基地,均为台州本地制造业上市企业。
微专业的出现让不少学生发现了新的就业机会。浙旅职院公共教学部副主任徐洁介绍,由于有乡村运营与创新创业微专业,一些本身就对乡村运营感兴趣,但没有就读相关专业的学生能通过课程学习,加上自身钻研,以及平时和企业方的对接、实训活动,很快进入状态。“首届学生就业率100%,其中七八成都选择了和微专业相关的就业方向。”徐洁说。
今年6月,浙江农林大学为碳中和与农林固碳减排微专业的首批学生举行了结业典礼。浙农林大环境与资源学院、碳中和学院副院长王懿祥也借此收集到了不少学生的反馈信息。他发现,大家提的最多的就是开阔了视野,而且有了碳排放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碳核查、碳核算等基础技能,对以后进入相关市场领域更有信心了。
“各专业的学生都能通过微专业学习弥补自己的知识技能短板。”卢立伟说。通过国际机械项目管理微专业,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对财务管理、制造业的基本知识、术语都有了了解,以后做相关外贸翻译的工作时心里不慌了;商学院的学生会用英语谈论制造业的话题,也掌握到了国际商务的沟通技巧。
“船小好掉头”,紧跟市场动向
早在2022年,刚挂牌成立的浙农林大碳中和学院就在尝试碳汇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申报工作,然而相关专业迟迟未能被列入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双碳’战略实施后,相关岗位缺口巨大,交易市场陷入‘有项目无人才’的困境。等也不是办法,我们就想到了短平快的微专业。”王懿祥说。碳中和与农林固碳减排微专业的5门课程都是另起炉灶从零探索,一边新建课程一边开起微专业。
从嗅闻到市场变化到采取行动,微专业的起步速度相比传统专业上新更胜一筹。浙工大的低空技术与工程微专业在学校2022年开出的“地理信息+”微专业基础上聚焦与升级而来。“低空经济这两年发展很快,企业里有很多新的技术应用趋势,我们想要尽快把这些研究成果引入到课堂中。人才培养是有周期的,如果按传统专业模式,需要等4年之后才有人才输出。”浙工大地理信息学院副院长吴炜告诉记者,现在吸纳一些大三、大四学生来学习微专业,能尽快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微专业的投入要比另开一门专业要小得多。而且微专业可以紧跟社会发展,当下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微专业很快就能开出来。开过几期之后,倘若社会不再有需求,也可以很快停止并调整新方向。”卢立伟表示,微专业的师资可以在校内优化调配,临时组合,更接近项目制,调整转身也没有后顾之忧。
但同时,微专业的教学又要能解决真问题,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微专业可以只专注某一个点或者某个垂直领域,但要紧紧围绕岗位需求或技能需求来展开教学。”徐洁认为,微专业的课程要自成体系,有明确的内在逻辑。以浙旅职院的乡村运营与创新创业微专业为例,6门课程分别聚焦理论基础、案例研习、能力拓展和实战演练三方面。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浙农林大则计划进一步提升碳中和与农林固碳减排微专业的培养体系,加大实验(实践)教学比重,在线下课程增加分组研讨、模拟碳核算流程、相关仪器设备操作等,设立可供学生选修的暑期综合实习。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后起之秀”,微专业仍在积极争取更高的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浙旅职院乡村运营与创新创业微专业的培养过程就有浙江省农创客发展联合会及一批乡村运营企业的参与。吴炜会在对接企业的时候,积极向对方介绍微专业,相关课程也主要引入企业资源或者邀请企业专家授课。“企业需要这种复合型人才,也因此比较认可微专业这种模式。毕竟,毕业生在本专业知识技能之外,又多了低空这个视角可以赋能。”
记者了解到,随着“双千”计划的推进,首批符合条件的高校微专业已被录入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相关备案及修读信息可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查询。微专业证书的“含金量”或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原文链接:http://www.zjjyb.cn/html/2025-10/31/content_66831.htm